在粤桂交界的青山绿水间,有这样一群农妇——她们用皲裂的双手侍弄稻菽,以单薄的脊梁撑起屋檐。日复一日的躬身劳作,换来的却是承包户刻意回避的眼神,和一沓沓墨迹未干的承诺。当89名妇女攥着14万元欠薪凭证在田间徘徊时,那些盖着红章的白纸黑字,却因承包户严某(化名)经营不善造成的拖欠,成了压在她们心头的巨石。
2022年3月,严某在封开县罗董镇承包土地种植农作物,雇请了陈大姐等91人帮忙。在这91人中,有89位都是朴实勤劳的农村妇女,她们为了家庭生计,走进这片承包地,或弯腰种菜,或挥锄除草,在田间地头忙碌穿梭。
承诺成“空话”
农妇们讨薪遇阻
“这活儿虽说累,但想着能多挣点钱补贴家用,我们都咬牙坚持了。可现在,钱却拿不到手,这可怎么办?”陈大姐满脸愁容地说。当时,严某承诺会按时支付劳务报酬,可直到2022年6月农活结束,工资却迟迟未到账。无奈之下,陈大姐等人委托封开县罗董镇某村委会帮忙追索。2023年1月初,村委会与严某签订《协议》,明确了偿还金额、期限和违约金。可到了期限,严某却食言了。多次索要无果后,2023年底,在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,双方再次达成协议,严某承诺分期支付,但最终还是没有履行。这一次次的失望,让农妇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,她们遭遇的不仅是欠薪,更是举证难、诉讼难、生存难的三重困境,她们的权益亟待捍卫。
完善证据链
获取账本里的“破局密码”
2024年5月,封开县检察院通过“民事支持起诉协作机制”从封开县司法局获取线索时,摆在检察官面前的是证据证明力不足、身份特殊、时效紧迫三大难题,案件办理一度陷入了瓶颈。
“这些妇女的账本虽然是粗糙手记,但每一笔都浸透着辛劳汗水。”检察官团队深入村庄走访询问,发现工酬按日结算,但工时参差,账目零散随意,证据效力稍显不足。为此,办案人员依据账目记录,为91人逐一制作工资明细表,并在村干部协作下,逐人逐项核对确认,补充完善证据材料。最终,将零散手记转化为规范工薪档案。
依法支持起诉
守护“她”权益
2024年5月,封开县检察院依法向封开县法院发出支持起诉书。检察机关认为,陈大姐等91人为严某提供了劳务,严某接受劳务并承诺付款,双方已形成劳务合同关系。严某未按约定支付报酬,明显属于违约行为。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相关规定,严某应当支付拖欠的劳务报酬,并承担违约责任。
2024年7月,经审理,封开县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支持起诉意见,判决严某向陈大姐等91人支付劳务报酬共计14万余元及相应违约金。这一判决,让农妇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,她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法律的有力保障。判决过后,检察机关持续跟踪问效,目前,已经为妇女们追回近3万元的劳务报酬,后续将对执行阶段保持动态监督,在推动执行同时,强化与法院协作,提升执行质效。
在这起案件中,检察机关聚焦弱势群体“不敢诉、不能诉、胜诉难”的困境,借助行政机关和基层组织的力量,拓宽民事支持起诉案源渠道,为农村妇女们提供精准法律服务,同时,坚持“早摸排、精诊断、聚共识、铁证据”工作模式,以民事支持起诉为抓手,为女性劳动者保驾护航,在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彰显法治温度。
来源:封开检察、肇庆检察